随着航空航天、医疗器械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轻量化、高性能材料需求的不断提升,钛合金凭借其优异的比强度、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,成为关键结构材料的首选。超塑成形(SPF)与扩散连接(DB)技术结合,可制备复杂空腔结构件,大幅降低装配成本。然而,工艺过程中易出现的晶粒粗化、微观缺陷及连接强度不足等问题,直接影响构件的可靠性和寿命。因此,建立系统化、多尺度的检测体系对保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。
钛合金SPF/DB件的检测需覆盖全生命周期关键节点,主要包括:
采用金相显微镜(OM)和扫描电镜(SEM)进行晶粒形貌观测,依据GB/T 5168-2020标准评估超塑变形后的晶粒尺寸均匀性。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(EBSD)技术解析晶界取向分布,识别局部应变集中区域。
使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进行室温/高温拉伸试验(参照ASTM E8),测定抗拉强度、延伸率等关键指标。针对扩散连接界面,采用显微硬度计进行纳米压痕测试,绘制硬度梯度曲线,评估连接区冶金结合质量。
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(ICP-OES)定量分析基体元素含量,辉光放电质谱仪(GD-MS)检测表面污染元素(如O、N、C),控制杂质含量在0.15%以下。
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检测案例,发现主要缺陷类型包括:
钛合金SPF/DB件的系统化检测是保证航空发动机叶片、航天器燃料箱等关键部件服役安全的核心保障。未来检测技术将向多物理场耦合检测方向发展,如在线红外热成像与数字图像相关(DIC)技术的融合应用,实现制造过程的全维度监控。同时,基于机器学习的缺陷智能识别系统可提升检测效率50%以上,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的智能化升级。